圳相 | 深圳“撕裂”的道路
快乐开奖查询
快乐开奖查询

新闻动态

圳相 | 深圳“撕裂”的道路

发布日期:2025-08-21 18:35    点击次数:125

  

  世界本来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就撕裂出许多道路来。

  

  ——前言

  

  

  8月初,深圳某骑行社群因十几名成员在机动车道骑行被交警处以500元罚款后宣布解散,这一事件引发社会对路权分配的广泛关注。

  

  在深圳1997平方公里的陆域上,每天有近550万辆电动自行车、45万辆共享单车与300余万辆机动车在有限的道路空间内竞逐,形成独特的“超大城市交通生态”。

  

  这种多主体的路权博弈,既是城市化进程的缩影,也折射出超大型城市治理的深层挑战。

  

  1

  

  非机动车道

  多重挤压

  

  深圳街头,常能看到外卖员骑着小电车、快递员开着三轮车、货运人员推着平板车,穿梭在高楼大厦与大街小巷之间。特别是上下班和饭点时间,小电车们“全军出击”的场面,可谓壮观。深圳宽距1.6M的非机动车道,似乎已经无法承载550万电动自行车、45万辆共享单车,以及1万辆快递三轮车压力。

  

  首先来自庞大的电动车群体。

  

  第一次到深圳的小农,看到满大街跑的“电鸡”,有些错愕,以为又回到了南宁。“深圳的小电车怎么那么多啊?感觉跟广西有的一拼。”初来乍到的小农坦言,深圳的电动自行车数量,远超了他的预期。

  

  根据公开报道,2013年深圳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为80万辆,2016年增长到400万辆,2024年增长到550万,2025年保有量预计达到650万辆。同时,共享单车日均使用量稳定在80万人次。

  

  事实上,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数据显示,2024年,广西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为420万辆,位居全国第七;而深圳,2024年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为550万辆,位居全国第五,比南宁还靠前两位。这也难怪小农会有如此感受。

  

  公开数据显示,2017年至2023年底,市交通运输局每年统筹各区政府新改建非机动车道300-500公里,累计完成新改建非机动车道2767.23公里,全市非机动车道总里程达3718.23公里,约占道路里程(不含高快速路)的74.4%,远低于北京(超过95%)、上海(超过90%)等城市。同时,非机动车道日均承载强度仍达2727辆次/公里,远超设计标准的1200辆次/公里。

  

  据了解,深圳早期在道路规划上设置为“人非共板”(指电动车、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和行人在同一板块通行)的非机动车道。

  

  然而,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快速增长,“人非共板”的情况下,行人的安全步行空间被迅速增长的电动自行车数量急速压缩,非机动车道与行人混行空间普遍不足3米。

  

  (图源深圳晚报)

  

  在宝安西乡等人口密集区域,非机动车道日均通行量超过2万辆次,远超设计承载能力。

  这种空间挤压直接导致两类冲突:

  一是物理空间争夺,电动自行车与共享单车在狭窄通道内频繁擦碰,2024年相关事故占比达非机动车事故总数的37%;

  二是速度差异引发的安全隐患,合规电动自行车限速25km/h,而共享单车平均时速仅12km/h,两类交通工具在混行中形成“移动路障”效应。

  

  宝安区西乡街道居民王女士对此深有感触:“上周我骑共享单车在人行道旁的非机动车道正常行驶,一辆电动车从后面‘飞’过来,差点把我撞倒在地,实在是危险。”

  

  这样的惊险遭遇并非个例,数据显示,2025年6月1日至7月17日,宝安大队警力已在西乡街道辖区内查处非机动车违法11227宗。

  

  其次,是庞大数量的共享自行车带来的压力。

  

  2023年的《深圳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经营者及车辆投放数额招标公告》,首次以公开招标的形式投放深圳全市(不含深汕合作区)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配额,经营权有效期为3年。根据招标公告,此次公开招标单车配额为45万辆。

  

  (图源深圳公安发布)

  

  共享单车的无序投放进一步加剧了空间挤压,这种矛盾在城中村地铁站周边表现得尤为突出。

  

  以龙华区民治地铁站周边为例,这里聚集着上塘、民乐等多个大型城中村。

  

  早前,共享单车企业为抢占市场,日均投放量持续维持在3000辆以上。但民治街道办的监测数据显示,该区域非高峰时段的单车使用率不足20%,大量车辆占用非机动车道形成“单车围城”——早高峰后,地铁口周边200米内的非机动车道上,平均每米就停放着3.5辆共享单车,导致合规车辆通行效率下降60%。

  

  这种“供过于求”的无序投放,让本就狭窄的非机动车道路更难承载多元出行需求。

  

  (图源网络)

  

  公开报道显示,截至2024年底,深圳新改建自行车道超700公里,累计达4415公里。但对于有骑行需求的骑友而言,这类以通勤为主的城市自行车道,已难以满足其休闲骑行需求——随着休闲骑行需求日渐增长,现实却是到2025年底累计建成的休闲骑行道仅有300公里。

  

  在供需失衡下,部分骑友也像电动自行车车主一样,无奈驶入了机动车道。

  

  2

  

  机动车道

  逆向渗透

  

  (图源网络)

  

  非机动车道的不堪重负,迫使大量骑行者涌入机动车道。2024年深圳交警查处电动自行车违法140万宗,其中39.1万宗为违规进入机动车道,占比28%。

  

  这种“逆向渗透”对机动车通行效率造成直接冲击是,深圳的主干道高峰期通行速度下降至25km/h,较设计时速降低60%,通勤时间延长40%以上。

  

  正如交通规划专家王雪指出:“深圳早期道路设计过度强调机动车通行效率,忽视了慢行交通的可持续发展,这是当前路权矛盾的根源。”

  

  这种矛盾的激化,首先源于非机动车保有量的爆发式增长与慢行空间供给的严重错配。前文提到,2019年至2024年,深圳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从120万辆飙升至530万辆,5年间增长341%,而同期非机动车道总里程仅增长45%。

  

  路权矛盾的背后,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深刻变化。过去十年,深圳常住人口增长30%,机动车保有量增长58%,但慢行交通需求的增长更为迅猛——通勤、外卖、同城配送等场景中,非机动车的使用频率较2014年增长了210%。

  

  然而,城市道路资源的分配却未能同步调整。早期“以车为本”的规划思路下,主干道的机动车道占比普遍超过70%,非机动车道往往被挤在最外侧,甚至与人行道混行。

  

  (图源小红书网友)

  

  在盐田区深盐路这样的主干道,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仅隔一条虚线,大型货车经过时产生的气流能直接将电动车“推”得摇晃,骑行者的安全感荡然无存。

  

  3

  

  两者撕裂

  如何破局

  

  当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,都挤入

  

  近年来,深圳已开始尝试破解困局,特别是去年和今年,措施明显多了起来:

  

  2024年深圳启动“慢行交通提升工程”,将机动车道资源向非机动车倾斜,重点推进独立路权非机动车道建设。其中宝安区打造的新安六路、福德路等5条示范样板路,采用3米宽机非隔离护栏实现物理分隔,形成“骑行者专属通道”。

  

  (图源深圳晚报)

  

  2025年3月,市交通运输局印发《非机动车道设置指引》,计划2-3年内实现非禁行道路“明确自行车路权”,新增独立非机动车道。例如福田保税区红柳道改造后,腾出3.5米空间建设专用车道。

  

  2025年4月,全市严查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,结合无人机、视频抓拍等科技手段,查处冲禁令、占用机动车道、违规载人等行为。

  

  2025年5月,南山区19条治理措施。南山区出台《南山区强化交通秩序治理工作方案》,通过四大行动19条措施大力开展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秩序治理。

  

  ......

  

  要从根本上解决路权的撕裂,或许需要重构路权分配的底层逻辑。交通学者张明在《城市慢行交通可持续发展报告》中提出:“路权分配不应以‘车’的类型划分,而应以‘人的需求’为核心。”

  

  更深层的改变,在于全社会对“路权公平”的共识重建。机动车司机抱怨骑行者“不守规矩”,却鲜少关注他们为何冒险;骑行者指责机动车“不让路”,却可能忽视自身违规的风险。

  

  (图源深圳交通)

  

  事实上,无论是开汽车还是骑电动车,大家都是城市交通的参与者,而非对立者。当每一条车道都能让使用者感到安全与尊重,才会真正消失。

  

  深圳的路权矛盾,是中国超大城市交通转型的一个缩影。从“车本位”到“人本位”的转变,注定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调整。但唯有正视骑行者的合理需求,让非机动车道真正“能用、安全、便捷”,才能打破“拥堵—违规—更拥堵”的恶性循环。

  

  当“撕裂”成为道路的注脚,那些电动自行车与小汽车的对峙,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同道不同速,都在诉说同一种割裂 —— 我们总在争夺路面的宽度,却忘了丈量人心的距离。(网易新闻深圳频道 蒋婷婷 实习生 傅思瑜)

  

  注:文中人名均为化名

  



上一篇:谁更让车主省心? 理想蔚来投诉对比分析 下一篇:没有了